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辦:上海市律師協會
編 輯:《上海律師》編輯部
編輯委員會主任:邵萬權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張鵬峰
廖明濤 黃寧寧
陸 胤 韓 璐
金冰一 聶衛東
徐宗新 曹志龍
屠 磊 唐 潔
潘 瑜
編 委 會:李華平 胡 婧
張逸瑞 趙亮波
王夏青 趙 秦
祝筱青 儲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閆 艷 應朝陽
陳志華 周 憶
徐巧月 翁冠星
黃培明 李維世
吳月琴 黃 東
曾 濤
主 編: 韓 璐
副 主 編:譚 芳 曹 頻
責任編輯:王鳳梅
攝影記者:曹申星
美術編輯:高春光
編 務:許 倩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號均瑤國際廣場 33 樓
電 話:021-64030000
傳 真:021-64185837
投稿郵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網上投稿系統:
http://www.aineast.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師協會網址(東方律師網)
www.aineast.com
上海市連續性內部資料準印證(K 第 272 號)
本刊所用圖片如未署名的,請作者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緣起:學渣的陽光小道
“女孩子做律師很辛苦,你為什么會選擇做律師?”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問題。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追溯到十幾年前。
那年,我十二歲,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我是個學渣,各科成績要么特別不突出,要么特別突出地差,以至于我對自己都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放逐態度。直到某次期中考,我的政治成績突然擠上了榜首,而考試的內容正是法律。那一刻,我發現,原來我能夠把一門功課學好。
當時年少的我就想,如果我學習法律,將來做什么呢?那時鮮少玩電腦、打字還是靠著一指禪走遍天下的我在網絡上查了許久,最終,我看到了我的未來——我要當一名律師。也正因如此,我慢慢的走出了學渣的低谷,走出了屬于我自己的陽光小道。
遙想當年,若非學渣,我不會因為那一次“登頂”心馳神往而找到人生的方向。
回到這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女孩要選擇做律師這份工作?
因為,我有幸在很久以前就找到了自己的夢想,而夢想與性別無關。
當然,我之所以在那之后的十多年中對于律師這個夢想堅定不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港劇的影響,雖然現實與劇情總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歷練:菜鳥的十萬個為什么
三年前,當我手捧實習律師證時,內心是激動的——十一年的準備,我終于敲開律師行業的大門。激動過后,有著彷徨和不安——學生生涯已經結束,我面對的是一個無法玩笑、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那句話——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因為,但凡我們失之毫厘,當事人的境遇就很有可能差之千里。
初時,每接到咨詢電話,內心都是惶恐不安,回答問題戰戰兢兢,尤其涉及到公房、動遷等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問題,更是一個頭兩個大。
初時,每拿到一個案子,都恨不得把所有的法條再過一遍,卻始終未果。
初時,查閱判例,只看是否有相同或相似情形,勝負率如何,卻始終不知其所以然。
初時,我始終沉浸在沮喪中。
我想,我需要學會思考,以求改變。
于是,每每研讀判決書時,我學會思考,為什么法院裁判如斯?其事實與法律依據分別是什么?為什么法律會做此規定,其背后的立法精神又是什么?勝訴方勝在什么地方?雙方分別提交了什么證據?證據最后被認可的原因何在?若作為該案的代理人,是否有更恰當的突破點?若作為風險防控一方,又應當在什么時間做出什么樣的行為以規避風險,實現目的??
這樣的思考雖然讓閱讀速度從急速冷凍成龜速,然而成效無疑是顯著的。研究判決書所形成的思考習慣逐漸對辦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記得,當時有個案子,因有一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居委會指定監護人,而我們數次同居委會溝通,均無功而返。為此,我反復思考,監護人是否必須由居委會指定?為什么居委會不愿意指定監護人?是無法可依嗎?還是因為案件當事人讓居委會頭疼?在查到居委會指定監護人的法律依據時,我又想既然現在必須由居委會指定,若居委會拒不指定又當如何?最終,通過同街道的溝通與普法,才使得案件得以順利進行。
當然,這里所說的十萬個為什么可不是不停的制造問題,而是通過“為什么”將所要解決的復雜問題一步步細化,并分步加以解決。
成長: 冰球手的同理心感悟
加拿大著名冰球運動員韋恩·格雷茨基有句名言:“一個好的冰球手,冰球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一個偉大的冰球手,冰球要到哪里他就在哪里”,對于律師而言,要預測“球”會到哪兒,了解各方是怎么“發球”的,至關重要。
一個案件,不同主體的訴求是不同的,沒錯,不是當事人,是主體,包括法官、原告、被告、代理人等等一切與案件相關的人。法官尋求的是案件的客觀真實,原、被告各有其訴求,作為代理律師,則是希望通過法律來尋求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如果我站在其他主體的立場上,會有不同的收獲嗎?答案很顯然是肯定的。當站在法官的角度審視案件時——這依賴于前文所述對于判例的解讀,因為跳出了為當事人服務的思維定式,更容易發現證據鏈和事實的不足,在案件陷入僵局甚至死局時更容易找到突破口。站在當事人的立場,更能夠理解當事人的需求,以提供準確的服務;在同當事人溝通案件時,如果能夠將當事人帶入不同的立場,對于客觀的分析案情則能事半功倍。站在對方及對方代理律師的角度,能知道該如何應對己方提出的證據,又可能擺出什么樣的事實和依據。這個過程簡直就像是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好戲,妙不可言。
堅守: 只做一件事的匠人
曾經,我認為,工作就是工作,玩樂就是玩樂,兩者是對立不統一的,甚至于幼稚得非得在工作和玩樂當中劃出一條“三八線”;而如今,換一個角度,工作成為自我的一種延伸,二者的界限逐漸模糊。
這兩年流行起一個詞:匠人——一輩子做一件事,并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力求完美。對于匠人,無論他們生活如何,我都由衷欽佩,因為,他們始終熱愛并堅守他們的工作。其實,一定程度上,律師也可以成為一名匠人——對于工作熱情并堅守,讓每一個工作都變得精致,為自己的優秀作品而自豪驕傲。
和許多年輕律師一樣,我尚在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專業化方向之路上摸索。但我熱愛我的工作,現階段的目標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讓工作更細致,堅持在每天的工作中學習與進步。
巧合的是,我的執業證是在“5.20”這一天領到手的,當時還跟同事開玩笑說“工作才是我的真愛”,現在想想,說不定還真是這樣!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