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辦:上海市律師協會
編 輯:《上海律師》編輯部
編輯委員會主任:邵萬權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張鵬峰
廖明濤 黃寧寧
陸 胤 韓 璐
金冰一 聶衛東
徐宗新 曹志龍
屠 磊 唐 潔
潘 瑜
編 委 會:李華平 胡 婧
張逸瑞 趙亮波
王夏青 趙 秦
祝筱青 儲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閆 艷 應朝陽
陳志華 周 憶
徐巧月 翁冠星
黃培明 李維世
吳月琴 黃 東
曾 濤
主 編: 韓 璐
副 主 編:譚 芳 曹 頻
責任編輯:王鳳梅
攝影記者:曹申星
美術編輯:高春光
編 務:許 倩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號均瑤國際廣場 33 樓
電 話:021-64030000
傳 真:021-64185837
投稿郵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網上投稿系統:
http://www.aineast.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師協會網址(東方律師網)
www.aineast.com
上海市連續性內部資料準印證(K 第 272 號)
本刊所用圖片如未署名的,請作者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主持人:吳衛明 上海律協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嘉賓:馮加慶 上海律協律所規范與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主任
董冬冬 上海律協律所規范與發展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瀛東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莊毅雄 上海律協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恒業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吳衛明:幾位嘉賓好,疫情在給人們生活生產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為重塑數字經濟生態帶來機遇。疫情加速了律所對線上協同辦公的需求——律師在疫情期間通過微信、郵件、視頻會議等多種遠程溝通形式辦公表明:律所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管理與服務模式,滿足新興法律服務需求是新數據化時代的趨勢。今天我們請各位嘉賓談一談:疫情過后,將迎來什么樣的線上法律服務世界?線上辦公的旺盛發展是否對律師、律所原有服務模式提出了挑戰?
馮加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程度比非典時的影響大很多。海華永泰武漢分所到4月8日才能正式復工。從1月份到4月上旬基本處于停頓狀態。上??偛恳彩艿接绊懀?月3日疫情相關通知出來以后,對于律所到底屬于什么性質的機構、如何安排復工等都比較模糊,我們當時安排了相關行政人員和極少數律師值班辦公,大部分律師在線處理工作。到現在為止,上海地區基本恢復正常工作,但客戶、員工還有業務都沒有完全恢復正常。我們一定要把危機轉為機遇。煒衡上海分所剛剛完成裝修,運用了現代技術,提升空間共享率,格局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律所來說,并不是辦公場所面積越大越好。
董冬冬:疫情對所有行業的數字化提速了3—5年,釘釘+支付寶+阿里云VS企業微信3.0+企業微信+騰訊云,都在爭奪商業設施基礎設施的地位,各行業在這次疫情中從線下轉到線上,直播、短視頻成為獲客新手段。我認為,法律行業在這次疫情中,一是個人律師IP崛起,有的律師課程有幾十萬人收聽,這種觸達是達傳統手段無法想象的,個人IP塑造會穿透律所品牌;線上法律服務最大特點就是便捷、數據化和閉環,如可以在直播后統計數據對用戶做跟蹤分析,完全做到數據驅動,服務在線化。二是管理模式變遷,在家辦公會促使效率提升,線下需要的簽約、蓋章和發票都可以在線搞定,數字化律所的崛起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莊毅雄:由于疫情原因,各地司法機關、行政部門在數字化轉型上邁出一大步??梢钥吹?,各地政府都推出了類似“上海隨申辦”的行政在線服務,使在家辦理行政審批事項成為可能;各地法院也推出了網上立案網上開庭等服務,使遠程訴訟成為可能。
司法機關、行政部門的數字化轉型使律師的工作模式發生了改變。這不僅幫助律師節省在途時間、節約差旅成本,還可以幫助律師突破原有的地域局限。對于律所來說,在為律師提供遠程辦公、遠程庭審的便利同時,也可以利用這一契機,通過在線提供法律服務的方式嘗試不同模式,增加商業機會、節約辦公成本。
吳衛明:請問各位嘉賓,“互聯網+”律所與傳統律所相比有哪些優勢或不足?
馮加慶:判斷制度、工具好不好有三個維度:第一,能否更好地服務律師;第二,服務律師的目的不是娛樂、交流,而是幫助律師更好地辦理業務;第三,能否服務好客戶,讓客戶更多地參與到業務辦理中,更快、更全面地獲取相關業務信息。
董冬冬:2013年O2O熱的時候出現了一批法律在線平臺,但由于當時法律低頻,各平臺獲客成本高,都失敗或轉型了。2018年移動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過程中,直播、短視頻包括企業微信3.0等工具出現后流量的獲取從中心化逐漸走向私域流量,律師向著個人IP打造+數字化基本工具結合運營私域流量的方向邁進。
2013年,包括律所在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還沒有建好,這時談在線的市場、營銷、業務,都是非常難的。但這次疫情過后,成立線上律師事務所的所有基礎設施都成熟了,尤其是短視頻的出現,使得原來需要靠文字描述的事情變成可以在線服務。
隨著互聯網產業崛起和5G時代到來,未來的法律服務是從線下的中心化向線上的私域流量轉化,律所、律師通過IP打造、數字化工具,不但可以降低律師服務的成本,還可以協同運作。
線上化辦公也會提升法律效率和客戶的參與度。80后、90后、00后的青年企業家是互聯網原生態居民,更傾向于通過互聯網的方式解決問題。在獲客方面,互聯網+一旦成為潮流,數字化轉型就有可能成功。
莊毅雄:各行各業都在通過互聯網在線獲客。好多律師也在做公眾號、抖音等??蛻魧τ诜煞盏男枨笫堑皖l的,只有遇到法律問題才會有需求,如何讓客戶在有法律需求時找到你,是成功獲客的核心??蛻暨x擇律師的基礎是信任,律師通過網絡曝光只能新增潛在客戶,而線下面對面溝通更容易增加客戶與律師之間的信任。最后,要考慮法律服務的嚴肅性以及地域性,并非所有自媒體平臺都適合律師在線獲客,也并非所有律師業務都適合在線獲客。雖然自媒體給每個人打造自我IP的機會,但自媒體碎片化、娛樂化的本質,使律師在線獲客的渠道更復雜、更困難。
吳衛明:請問各位嘉賓,您所在的律所是否正在或即將采取智能化辦公系統等工具實現數字化發展?這些系統運作模式如何?
馮加慶:從BB機到騰訊電話會議,在線辦公形式一直發展變化,大家如果能適應在線會議的話,哪怕不能面對面,效果也不會太差。
線上辦公對傳統律師業務的提升確實有必要。線上辦公還無法完全滿足現實需求,比如現在有些環節用企業微信進行審批,但我們的OA用的是律師通定制軟件,還引用了一些其他軟件,綜合而言能夠達到線上辦公的效果。但從客觀上講,使用的軟件工具非常分散,甚至有些重復,浪費人力去做管理和輸入的問題。所以我也希望未來的線上辦公條件讓律師工作更便捷,盡量減少一些行政工作。
線上辦公對不同業務的律師影響不一樣,對做刑事辯護的律師而言,網上開庭的效果并不是特別好。有些客戶需要面對面交流等。未來如果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就會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模式。
我覺得信息技術確實為很多律所解決了一些問題。從工具角度而言,我也在學習、應用,但與年輕一代的接受度還是不同。有些工具的友好度和實用度并不是很好,對于習慣使用傳統方法的律師來說怎樣能使接受度更好?就像手機從按鍵改成觸屏,是否有一種讓我們更好、更容易接受和融入的模式?
律所在線獲客方面沒有體現明顯的優勢。雖然現在事務所開展了很多活動,如線上專題研討會,但能否產生新的客戶,目前還不太明確。我們也看到一些律師同行在傳統的渠道外,通過互聯網途徑,收集有價值的信息,主動與潛在客戶聯系。從通過在線模式獲客這一點來講,我們律所還有比較大的上升空間。
在線服務確實不受場所、地域、時間限制。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需要更大的辦公面積,把所有的員工、行政人員、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現實的辦公場所里。我們也希望,除了對于場所的影響外,在線服務能夠降低人力成本。還有一點即對業務質量的影響,運用傳統的技能和經驗,通過這些工具提升業務質量,是很重要的。
另外,我們還要提高效率,這點在盡調等業務類型中能體現,但在文本工作中沒有特別的體現。關于客戶的參與度,如果達到京東和淘寶這種程度,難度還是挺大的。
我們現在使用的智能辦公系統比較分散,且目前事務所的財務系統在線同步功能也比較落后,沒有完全跟業務系統打通,我們也希望把這一塊進行提升。效率的提升主要體現在行政管理方面,比如文件審批,不管是行政的還是業務的,現在基本上都可以通過 OA或者通過企業郵箱、企業微信的形式實現。
就目前階段而言,有些合伙人還沒有完全做到全員使用,即全員有賬號。即便全員開通,如果沒有很好地使用也會存在問題。我們要提高接受度,盡量引導律師和行政人員使用在線方式。但仍有一部分工作是通過見面或者線下來進行的,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董冬冬:瀛和律師機構有自己深度合作的數字化律所系統和專注于做律所數字化轉型整體方案的kindlelaw系統。我們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有四個方面:管理、市場、業務、薪酬分配。有50家律所已在管理、薪酬分配方面深度使用,市場和業務數字化處于整體推進階段。但我們一直想推動的知識、市場資源協同還受制于合伙人“遮閉”信息的思維。思維改變需要更多的時間。
莊毅雄:律所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我們恒業所早已建立了在線立案登記制度以及在線用章審批制度,使用第三方云盤為律師提供知識分享服務,并在團隊中推廣在線協作軟件。在疫情中通過在線會議系統實現內部培訓和案件討論。數字化轉型使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不過,數字化工具存在一定局限。首先,針對事務所開發的軟件,會由于各事務所管理體系不同而無法滿足相應需求,定制開發成本高昂。其次,不是所有工具都能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律師每天的工作隨時都會穿插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而傳統的任務管理軟件無法滿足這種臨時性、常態化的任務變動。若在團隊中推行任務管理軟件會影響日常工作效率。最后,數字化工具在使用過程中要不斷切換工具,而且大部分律師的工作成果仍需要紙質蓋章,現實生活中電子印章也沒有被廣泛認同。律所的數字化轉型仍有大量重點難點待解。
吳衛明:各位嘉賓所在的律所在線上法律服務方面制定了哪些發展計劃?
馮加慶:我們現在的投入比較分散,希望未來更集中、有效,達到理想狀態,提高業務質量與客戶參與度,最終提高勞動效率、質量,獲取更好的市場認可度。辦公場所不一定要繼續擴展面積,可以拿出一塊,提供更多不固定的、共享的、在線的方式,采用視頻會議的方式交流。
董冬冬:線上使用并不復雜,重要的是律所管理要轉變觀念,是否堅定數字化轉型,改變工作習慣會有阻力,開始一定會有很多人提出各種問題,這是各行業轉型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有數字化思維,線下辦公走向共享,自然會降低節約成本。線下的功能會有所變化,也許律所的咖啡廳與創意空間被賦予更多價值。
莊毅雄:我們恒業所是一家較為傳統的中型合伙制律師事務所。線上辦公確實能降低辦公成本,但不利于人與人的溝通。我們不會縮減事務所的辦公場地,希望律師在事務所面對面地學習、交流、合作,倡導律師來事務所辦公。我們也會與時俱進,并在在線獲客以及線上服務上配置了相應技術人員。
吳衛明:請問各位嘉賓,律所實現數字化發展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可以從法律服務質量、業務辦理難度、律所運營模式等方面展開回答。
馮加慶:按照數字化的嚴格標準來講,我們現在處于數字化發展初期。未來是否能把律師服務的差異化做到線上的標準化、數字化,還有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內部使用角度講,有些訴訟業務,或者標準化的非訴業務,用數字化的角度比較容易切入。
董冬冬:這些問題可能不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問題,因為數字化分為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三個階段,我們現在還處于第一個階段,把線下工作搬到線上,這個階段的阻力是改變所內使用習慣,重點是管理層是不是真的下定決心轉型。大家已經普遍使用數字化產品,如果內心不拒絕,花一點工夫就能使用熟練?,F在已有互聯網法院,數字化律所肯定是趨勢,至于服務質量,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騰訊、zoom開會和線下開會的效率?,F在的線上辦公是潮流,首先要解決在線化問題,等大家對數字化產品都非常熟悉以后,交付產品的模式可以是數字化、模式化、流水化、程序化的。
莊毅雄:法律科技在幫助律師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在不斷搶占法律服務市場。例如商標代理業務,排名前十的商標代理機構絕大部分是互聯網企業,這些互聯網企業將商標注冊流程線上化、標準化,通過線上推廣結合線下代理等方式獲客,將商標代理費壓到極低甚至零,不斷搶占商標注冊市場,并通過資本變現。標準化法律服務必然受法律科技公司的沖擊。律所從組織架構、技術開發能力上無法和這些資合公司、互聯網企業相比,但專業化、個性化是律所的優勢所在。
合同審核以及其他的非訴業務是比較適合線上解決的,但訴訟案件還是以線下交流的形式比較好。對于法律服務的質量而言,與線下并無過多差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服務都是由專業律師或團隊提供。線上法律服務的拓展對律所發展產生的影響更多體現在服務形式上,也許獲客途徑也所改變,但目前來看改變不是很大。未來技術的發展也許會將線上法律服務推向新高度,律所也會積極順應時代發展。
吳衛明:各位嘉賓對律師行業中呈現出的線上辦公等數字化趨勢有什么展望和建議?比如對目前行業細分方向的看法,或者是對泛法律服務行業管理政策的建議。
馮加慶:泛法律服務行業可能有更多競爭者進入。一方面,他們會把律師傳統的、基礎的工作分流,類似企查查,會分流部分律師的基礎服務或初級律師服務。另一方面,我覺得未來的高端服務中更需要法律專業的、AI的功能替律師解決問題,如更好地找到相關法律、模板、案例,提高法律文書質量。律師業務數字化后,對傳統的律師服務工作方式會有比較大的影響,隨著更多年輕律師出現,會更快地往這一方向發展。法律服務行業怎樣在數字化中發展,需要我們邊走邊看。
董冬冬:國內法律科技創業公司突出者并不多。法律行業并不大,以后能勝出的是為行業賦能的生態型公司,為律師或律所提供閉環方案的科技公司,創業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單純做工具則機會不大。未來,法律行業可能新增20萬律師,這些新生代生長在數字化時代,律師主體的代際更替會很快完成。我最近在聽阿里巴巴前CEO衛哲講的商業在線化話題,啟發很大。我認為律所的在線化真正完成有四個標志,即員工在線、客戶在線、產品在線、管理在線。特別是市場營銷的在線化,對律所的市場與營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莊毅雄:日常工作中,律師將越來越離不開各種數字化工具,這些工具能幫助律師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成本、精準法律檢索。數字化工具應在幫助律師工作的同時,也幫助客戶減少法律上的信息不對稱。很多法律業務完全可以依托法律工具直接完成,并不需要律師參與。即使需要律師參與,也只是通過法律工具無法實現客戶需求的法律業務。
在一部分標準化的法律服務業務中,律師的作用已延伸到整個法律服務流程的最后端。例如商標案件中,只有到了商標行政訴訟階段,當事人或者代理機構才需要持有律師執照的律師代理案件,之前的流程,客戶完全可以找非律師的代理機構甚至互聯網工具進行。又例如在人身損害案件中,損失票據的證據核對與統計完全可以用工具替代,而律師在案件代理中能做的就是代理出庭以及和法官溝通。此時,資本推動也將直接影響律師行業的變革。
吳衛明:董律師,您認為數字化轉型最關鍵的是觀念障礙、技術性障礙還是體制障礙?如果體制問題是關鍵,那么公司化、合伙制或其他中間體制對信息化影響如何?
董冬冬:律所作為非法人機構,在體制上天生有障礙,體現在組織效率、組織能力、產權的界定和分配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律所能否調動律所資源完成線上信息拉平、知識分享、在線協同,從而達成共識,也是有障礙的。現在,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已基本建成,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產權結構能否打通,建立分享、協同機制,即決心問題。歐美有些律所的信息化投入占律師費總收入的5%。目前,我們的實踐方式是采用成立公司的形式。律所只是采購方,根據實踐,單靠一家律所的力量是無法完成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
吳衛明:莊律師,您認為數字化模式應當從純工具角度考慮,還是從創造適應在線化新業務模式,即方法論角度考慮?
莊毅雄:最開始,數字化是一個輔助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數字化將逐步替代律師的部分工作,直到最后替代某些業務領域。例如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案件,剛開始發現線索和證據保全要依托律師人工操作,隨著爬蟲技術及存證技術的發展,發現線索、證據保全可以實現自動化,而律師在整個業務過程中只負責對接法院完成訴訟流程。隨著法院數字化轉型,不排除將來只要通過人工輸入甚至技術自動輸入相關侵權數值就能得出一個侵權賠償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律師會被技術替代。
吳衛明:傳統律所的發展思路是通過有形的組織形式打造品牌獲取案源。請問馮律師和董律師,這種方式后續會受到什么影響?
馮加慶:未來,有些類型的法律服務可能會向個人為核心的業務轉化。目前,合伙人掌握核心業務資源,很多業務觸面更廣,但很多業務并不能標準化,因此以后可能會選擇性發展,個人化業務更個人化,集體化業務更集體化。有些業務需要依賴律所,要求律所品牌能力提升,例如對案件的質量、風險、保密有特殊要求,通過分工協作、跨所協作安排的方式來實現,不能滿足客戶需求;有些業務不需要依賴律所則可能往別的方向分化,例如個人化業務(個人家庭婚姻,法律講課等)將更個人化。
未來,有些律所會平臺化,有些律所會更加公司化,中間狀態的律所會需要作出分化的選擇。
董冬冬:目前,律所形式存在兩個趨勢:精品化律所/團隊和組織化規?;脚_化(例如錦天城)。長期以來,這兩種模式會并存,前者是緊密協同性、塑造精干的團隊品牌性;后者則追求符合規?;⒕W絡化的效應。如果平臺品牌能夠給律師帶來附加值,在成本、信息化方面提供便利,彼此信任、分享,形成良好內部交易系統,則平臺化律所在成本上占優勢。
律師服務的穿透性越來越強,穿透性指客戶可能不找律所而直接找到律師團隊。在信息越來越透明的情況下,律師個人可能不依賴任何平臺生存。律所和律師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產權改革更好地服務客戶,提升競爭力、提高效率,通過IP個人孵化帶來更多業務。律所的內部資源共享收入占比越大,律所平臺就更穩定。
吳衛明:各位嘉賓的想法可以代表傳統型、大型化、新銳型三類律師事務所。在信息化和數字化浪潮下,每類律所都有自己面對時代的方式。路徑沒有優劣之分,穩扎穩打和銳意進取都是發展思路。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律所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一些困惑與阻礙,這時,通過借鑒不同發展方式的律所經驗,有助于脫離泥沼,實現律師行業的整體發展。
(本文內容根據錄音整理,系嘉賓個人觀點)
(整理時間 :2020年3月31日)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