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辦:上海市律師協會
編 輯:《上海律師》編輯部
編輯委員會主任:邵萬權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張鵬峰
廖明濤 黃寧寧
陸 胤 韓 璐
金冰一 聶衛東
徐宗新 曹志龍
屠 磊 唐 潔
潘 瑜
編 委 會:李華平 胡 婧
張逸瑞 趙亮波
王夏青 趙 秦
祝筱青 儲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閆 艷 應朝陽
陳志華 周 憶
徐巧月 翁冠星
黃培明 李維世
吳月琴 黃 東
曾 濤
主 編: 韓 璐
副 主 編:譚 芳 曹 頻
責任編輯:王鳳梅
攝影記者:曹申星
美術編輯:高春光
編 務:許 倩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號均瑤國際廣場 33 樓
電 話:021-64030000
傳 真:021-64185837
投稿郵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網上投稿系統:
http://www.aineast.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師協會網址(東方律師網)
www.aineast.com
上海市連續性內部資料準印證(K 第 272 號)
本刊所用圖片如未署名的,請作者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主持人:趙 強 上海市律師協會對外宣傳與聯絡委員會委員、上海里兆律師事務所主任
嘉 賓:祝躍光 上海市律師協會理事、上海市律師協會金融工具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主任
陳 巍 上海市律師協會互聯網業務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通力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莊毅雄 上海市律師協會互聯網業務研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三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史宇航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文字整理:山俊
趙強:各位嘉賓下午好,我是里兆所趙強律師,近期無訟團隊擬推出一款名為“法小淘”的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產品,被譽為中國國內第一款法律機器人。同時,市場上也有法律谷等類似產品在開發,這引發了眾多業界人士的關注和思考,大家不禁在問,人工智能會搶律師的飯碗嗎?搶哪些律師的飯碗?怎么搶?能搶多少?關于這個話題,今天我們法律咖吧有幸請來了正策所祝躍光律師、通力所陳巍律師、三石所莊毅雄律師,以及上海交大凱原法學院的史宇航老師,來聽聽大家的見解。
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在法律行業的應用背景
史宇航: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人工智能是一種機器智能,通過機器思考來代替一部分的人工思考。具體到法律服務這個領域來說,需要把一些自然人的法律思維轉化成機器的思維,用機器來模擬人的這種思維方式,這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一個比較主要的運用。
陳?。喝斯ぶ悄芗夹g已經在醫療、金融等專業服務領域有了很多應用。相比其他行業,法律領域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我個人理解目前還是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從國內來看的話,更多的還是在摸索。此外,從技術角度而言,中文環境下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服務領域的開發難度也可能比西文環境下的難度大幅度增加。我們應該感謝所有在中國法律服務領域開展前期探索的團隊,因為未來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他們仍愿意付出艱辛的努力,而這樣的努力也將惠及整個行業。
我們看到市場中已有一些帶有智能化概念的產品、技術在法律服務或者其他一些專業服務領域中進行應用。從內核來看,目前的應用較多集中在搜索、統計、分類、可視化等方面,加上語音識別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其應用的便利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們同時也非常期待能體現人工智能核心價值的技術得到開發,比如,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趙強:現在國內除了無訟團隊的“法小淘”,還有沒有其他的團隊在開發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產品?例如,“法律谷”?
史宇航:法律谷和法小淘類似,現在也還是更偏向于通過案例檢索來推薦律師,根據用戶輸入的案情,在自己的裁判文書庫里面匹配律師,某一個地域的某一個律師可能接觸某一類型的案件比較多,就會推薦這個律師,這也是一個利用人工智能或者說大數據推薦律師的系統。
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的可能運作模式和領域
趙強:據大家了解和猜測,法律服務人工智能可能會怎樣運作?主要推向給誰?用什么樣的數據庫?具體運用在哪些領域?可能的商業運營模式是怎樣呢?
莊毅雄:人工智能技術需要依托計算能力、大數據和算法這三方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工智能有了硬件的基礎。隨著企業公示、司法判例等信息公開,使法律領域的人工智能有了數據的支撐。算法,建立在計算能力與大數據基礎之上,是幫助人解決問題、完成目標任務的策略機制,屬于人工智能的核心。
早在2006年,山東一法院就使用“電腦輔助量刑系統”為刑事案件量刑裁判提供輔助工具。這屬于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的早期嘗試。
祝躍光: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浪潮,對各行各業的影響滲透都比較大,制造智能化和服務數據化趨勢日益明顯。專業服務領域通過數據化的生產方式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我們現在講法律服務行業的人工智能,其實本質是講法律服務的數據化,這是討論這個問題的基礎和起點。
我們要討論法律服務的數據化智能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律師,首先要明確要替代的對象目前是一種什么狀態,這種狀態下哪些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先給對律師的生產方式、工作狀態畫個像,回顧一下我們自己是怎么干的,然后再解構一下當中哪些流程、哪些環節是可以用數據化的方式去替代的。律師的工作其實有三個端口。第一個是業務端,就是律師的工作本身。從受托收案、法規檢索、調查取證、分析運用證據、起草法律文書,一直到完成談判、出庭、執行等程序結案結項,都是我說的業務端。第二個是客戶端。你案件的取得,業務的來源,就是來源于市場和客戶,你首先就得跟客戶建立委托代理關系,這個是我們業務的起點。最終是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獲得客戶的評價和認可。第三個我稱之為機構端,刑事案件從公安等偵查機關到檢察院公訴、法院審判,民事案件往往都要走到法院這一環,這些司法機關就是機構端。顯然,我們跟機構端的這種往來互動,數據化是能夠幫我們提供便利、提升效率的,但有賴于機構端跟我們同步數據化??蛻舳艘彩沁@樣,因為法律服務的客戶行業是千差萬別的,有些數據化智能化程度比較高,有些可能還停留在初級甚至原始狀態。
我得出一個基本判斷就是:當前數據化或者智能化可能更多地還是體現在我們業務端,就律師自己完全能夠掌控的部分,是最先被運用、最早出成效的領域。業務端大概是這樣幾個步驟:首先要了解規則熟悉法律,第二步是獲取案件或項目信息。第三步是進行邏輯上的分析。這三個方面通過我們現在的IT技術和產品,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會被替代的。但是法律服務最重要的是創意和思路,即使兩位律師同一個學校畢業學同一個專業,同樣的工作經歷同一年做律師的,但是在具體某一個案子當中,每個律師的思路還是會不一樣,在技術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程度和效果上可能迥然不同,這個部分并不都是標準化或者規律化的,人工智能和數據化是很難代替的。
趙強:我注意到剛才你們兩位都講到了法律服務人工智能主要是以數據、算法作為基礎,主要是提供業務幫助,但是這似乎與現實情況存在差異。具體來說,你們兩位認為法律服務人工智能可能最先應用在業務端,我理解這主要是指:它在我們做法律業務、提供法律服務的時候成為一個好助手,幫助我們把業務做好,甚至能替代律師助理的一些基礎性工作。但是,現在實踐中實際推出來的產品,我搜索下來,國外似乎以業務端產品居多,但是中國國內推出來的反而是客戶端產品居多。對律師而言,他的主要功能就是“獲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情況呢?
祝躍光:我個人的觀點可能比較偏頗,我覺得這更多的是一個吸引眼球炒熱市場的舉措,實際功效我不是很看好。
第一,一個案子是哪個律師來做更合適,它依據已有的公開的數據計算得出?而這個數據庫本身的建設、形成需要過程的,未必全面、準確、真實、及時。
第二,市場的接受程度不容樂觀。不管是民事類案件還是重大并購,重大爭議解決,有幾個當事人客戶會通過一個機器人去做選擇和決定?即使上網去搜索律所和律師信息,也只是他整個決策過程的一個起點絕對不是終點,它頂多就是信息來源之一,最終還要通過線下或者說主要是通過線下的對談、考察、交流,客戶最終才會決定是不是請這個律師。除非發生一個現象級的震撼事件,否則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慣性、既有的消費決策習慣是很難被打破的。
史宇航:可能還與難易程度有關,因為就法律數據來說,目前最全面的數據是來自于公開的裁判文書,從這個角度切入可能會更容易一些。如果說從其他環節,比如從非訴業務中的各種法律文書來積累數據,這可能需要非常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很多非訴的數據是累積在律師事務所內部的,沒有辦法通過公開的渠道獲取。
陳巍:這里可以稍微擴大一下今天討論的主題,將人工智能擴大到法律互聯網產品。剛才趙律師提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現在很多法律互聯網產品注重在獲客方面。首先我覺得要肯定其存在的價值,為什么呢?因為市場中往往強者恒強,一個大企業和一個小企業,他們在采購法律服務時信息對稱性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很強的企業可能會有眾多的知名律師組成其律師庫,對法律服務提供者的信息已經比較全面了; 但是對于一個規模比較小的企業,情況可能完全相反。所以當信息不對稱時,我認為有一些產品幫助信息透明化,滿足了部分初始需求。
在承認產品能夠滿足一定市場需求的同時,也需要分析產品如果只注重在信息推廣等獲客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對于律師服務而言,即使一個簡單的簡易程序訴訟,打贏官司也不是律師服務滿意程度的唯一標簽,當事人的滿意程度仍取決于很多因素。
如果從法律互聯網技術的明天來看,我感覺應當是向法律專業的垂直方面進行發展,而不是簡單地幫助獲客、信息推介等。
法律服務究其根本,仍是以專業為導向的專業服務,我期待法律互聯網技術既能提升工作效率又能提升客戶滿意度,并且還能提升法律服務從業人員的從業滿意度。它可以高效解決專業領域中的標準化問題,并適當輔助解決一些復雜程度比較高的事務,著眼于怎樣幫助行業從業者。從這方面來看,目前的法律互聯網產品在技術、模式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的價值和益處
趙強:聽下來,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產品可能不完全是一個前瞻性的產品,同時也是因為現實中存在特定的剛需,因此它的推出與存在也是有其必然性的,那大家覺得這類產品現階段具體有什么價值與益處呢?
莊毅雄:我覺得法小淘這個模式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客戶,遇到法律問題時無法找到這一領域專業律師;作為律師,在某一法律業務領域十分專業但又無法找到有這一需求的客戶。這種模式可以解決客戶與律師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矛盾。
一方面,法小淘嘗試著建立一個律師評價系統,類似于餐飲行業的大眾點評,為客戶選擇律師提供參考。這可以幫助律師提升自身的法律業務技能、重視自己的口碑營銷,提高法律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如果法小淘能夠有效地導入用戶流量,讓更多有法律需求的客戶使用法小淘來選擇律師,那么會有越來越多的律師加入法小淘、通過法小淘獲得更多的精準案源。
趙強:除了把供需雙方連接起來,促進法律服務市場的透明化,還有什么好處?
史宇航:對于律師事務所來說,人工智能的使用我覺得會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降低人力成本。因為盡管現在人工智能水平可能還比較初級,但是有一些服務已經可以取代部分律師助理的工作了。
這就是剛才講到的業務端的問題,業務端的產品,我覺得國內也已經出現了雛形,比如說,像簡法幫最早是提供合同自動生成的服務,這其實已經是一些律師助理的工作了。另外前一段時間簡法幫還推出了一個信息服務,用戶可以上傳term sheet(投資意向書),它會針對你上傳的投資意向書里面的具體條款給出法律意見以及常見的約定,這其實已經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工智能在法律領域運用的場景了。對于律師的工作來說,我覺得是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另外,成都也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推之”的產品(微信服務號),是一套專家系統,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交通肇事、勞動與婚姻,都是一般人最容易遇到法律問題的領域,用戶逐步根據預設的問題進行選擇,根據用戶的選擇“推之”會向用戶提供預設的法律解決方案,在解答中會告訴用戶法律是怎么規定的。這個系統所做的工作其實已經是很多初級律師與律師助理所做的一些工作了。
如果律師事務所開始廣泛使用這些服務的話,那可能對于自己的人力成本來說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的局限和顧慮
趙強:史老師,我覺得從律所角度來講這有可能會降低運營成本,包括對律師做業務而言能夠提高效率、提供更多的知識幫助。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其實也涉及到了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產品的局限性或者顧慮的問題了,它可能會導致部分律師助理、初級律師的工作被替代。
祝躍光:剛剛史老師講的這個問題,給了我一個啟發。人工智能對以自然人或者家庭為當事人的業務類別當中,所發揮的市場營銷作用可能會大一些。它基本上就是一個電商平臺,信息配對、供需撮合是其基本功能。在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下,能做這塊業務的律師比較多,當然客戶也不少,所以很多律師需要終端,需要流量,需要渠道,去找到他的客戶。但法律服務中,例如金融、資本、跨境交易、國際仲裁、海事海商等高端業務的市場格局其實是供不應求的,就是好的產品少、好的律師少、好的律所少。在這個領域里面,基本上信息沒有什么太多的交流障礙,你看一些大的交易、重大爭議要聘請律師的話,不管是競爭性談判也好,還是公開招投標也好,搞來搞去就是那么五六家所對吧?能夠做這塊業務的事務所和律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這個需求的客戶他們是有足夠充分的渠道去了解哪些律師哪些律所是能夠做的,市場已然是比較透明的,對中介和平臺的依存度很低。
趙強:祝律師可能認為,高端業務領域,人工智能產品未必能發揮太強的指引作用,我注意到剛才莊律師也提到了律師服務評價體制的這個問題,那么在評價體制方面是否也可能會存在一些局限性呢?
莊毅雄:隨著互聯網的變革以及人工智能的運用,對于律師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產品會搶奪傳統法律服務市場,特別是那些標準化、流程化、可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領域。最近看到一篇報道,全國商標代理機構的排名,排名第一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不是傳統的代理機構。另一方面,客戶法律服務需求將變得更加地多樣化,那些個性化、訂制化的法律服務產品會更容易地被客戶所接受。專業化律師、專業化律師事務所的不斷涌現,也可以看出客戶越來越能夠接受高品質的法律服務。
除此之外,互聯網的變革也使傳統的律師營銷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更多的客戶會通過互聯網選擇律師或者通過互聯網了解律師。這使我們律師將更加重視自己在網絡上的形象與口碑。如果網上出現律師評價系統的話,律師將會更加注意自己代理案件的質量、客戶口碑等因素。這也會律師從傳統的單打獨斗模式轉變成公司化運作模式,在律師團隊中不僅有業務律師,而且還有市場、運營等專業人才。
趙強:那這種律師服務評價體制是不是可能會進一步導致優勝劣汰、強者恒強?
祝躍光:尷尬之處就在于此,已經有市場能力市場影響的、接單能力獲客能力很強的律師,他對這個平臺是不是很在乎?而特別想上這個平臺的律師,可能又不是這個平臺真正想吸引的優質供給。如果強者不進這個平臺或者不重視這個平臺,卻是相對弱者涌入這個平臺,那么這個平臺對于市場和客戶的價值就先天不足。
史宇航:而且這個平臺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它是以裁判文書為最主要的數據基礎,但是法律服務的需求并不是一定是要以最后官司勝訴為評價的依據。很多律師從事的法律問題也不是訴訟業務,更多地是需要把問題消滅在訴訟之前。但是這一塊,法小淘目前來看是無能為力的,法小淘更多地是可以評價在某一個領域的訴訟案件,哪些律師的勝訴率會更高一些。
趙強: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律師鉆空子,例如,有意識地在一些案件中掛名代理。
祝躍光:那對這個平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就會有影響。
莊毅雄:那些所謂的小律師,他們的本愿也同樣是把案件做好、爭取更多的案源。如果平臺能夠建立起監督考核機制并且通過評價激勵機制給這些業務過硬、努力服務客戶的小律師不斷帶來案源,說不定今天的小律師就能成長為明天的大律師。
陳?。褐霸谝恍┛缧袠I交流時曾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我覺得挺有意思: 有些互聯網領域的從業者會告訴我們,他們可能不是很關注這樣的問題,而且他們理解律師的職業習慣是把問題想得非常明白以后才開始啟動,但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領域有時候就是要先開槍再瞄準。
這些觀點的出發點是市場導向,他覺得我先把這事做了,流量先進來也好,用技術取勝也好,孰先孰后都無不可。流量先進來,別人對我的關注度高了,我自然有品牌號召力去把好的技術人才引入,那么流量經濟就可以轉變為技術取勝,我也可以先以技術做一招鮮,通過技術優勢提升投資人對我的關注度,然后有融資進來以后再把流量、業務做大。所以互聯網行業中確實有很多人的想法是我先把第一步邁出去。
我覺得法律新技術的從業者和我們看到的一些其他互聯網產業從業者不完全一樣。比如,你買消費品出現假貨了,你可能先把電商罵一頓,罵完以后你該維權的維權,該怎么樣的怎么樣對吧?但對大體量的電商平臺而言影響有限。但在法律服務市場里,新技術從業者的壓力會比較大,因為這是一個專業人才抱成堆的行業,而新技術發展的基礎又比較薄弱、難度又比較大。我覺得我們還可以給他們多一點理解。
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的進一步延伸空間
趙強:我們剛才談到法律服務人工智能現階段的一些可能局限性和不足,有些問題也許想辦法就可以解決,有些問題可能是倒逼大家用一個更加科學的方式去適應它。祝律師,剛才你也提到了人工智能對于機構端的作用這個話題,我現在聽下來有一個感覺,律師業務這一塊,因為有商業獲利或者獲得客戶方面的考慮,促使大家有推出人工智能產品的出發點與推動力,那公、檢、法以及其他機構等機構方有這方面的動力嗎?法律服務人工智能會不會進一步延伸到它那邊去?
祝躍光: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但是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者應該是公、檢、法本身,我們現在是客串扮演一下角色。
前段時間中央政法委請馬云去講課,我覺得就是一種信號。國家目前總體司法力量是不足的,案多人少情況突出。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把事情做好,那只有提高效率。所以從這個原理上來講,他們做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有內生動力的。特別是馬云在中央政法委講到運用大數據預防識別防范控制違法犯罪,還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
趙強:對公司來說,是不是他們的動力更強一些?因為有一些工作就由人工智能給他干了,會節省不少律師費。
史宇航:這個倒確實是有可能,尤其是公司的法務如果使用一些比較成熟的產品,因為他們本身也非常了解法律,對法律產品的上手會更快,可以自行解決很多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反過來說,律師也同樣可以使用這樣的工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人工智能的產品并不是說專門就是給公司法務或者一般人定制的,律師在使用這些產品的時候會更熟練,更能夠幫助自己工作效率的提升。
祝躍光:這個我補充一下,對企業也未必完全是有利的。就像淘寶、天貓一出來,線下的渠道和終端要維護,同時還要搞線上的。原來想直接開線上的不搞線下可以省掉房租,后來發現在線上購買流量拓展業務費用可能比線下的房租還貴,而且線上買流量的錢可能打了水漂連個浪花都看不到的。
律師如何應對人工智能
趙強:溫和地說,人工智能還是一個協助者;但激進一點地講,它有些方面可能會是一個替代者、變革者。大家對法律服務人工智能有什么期盼呢?認為它解決哪些問題更加重要呢?律師應當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陳巍:換位思考,我覺得新技術需要更加有服務法律從業者的心態,當然也要考慮如何能夠有一個好的盈利模式,否則也沒有做新技術的動力。它的未來應該是在法律領域中進行重度垂直。
我們需要進一步討論,人工智能產品也好、法律互聯網產品也好,不管你是怎么起步,關鍵是以后應如何發展,而律師又該如何看待新事物對行業的影響。個人看法,任何新技術的成功一定是要擁抱這個行業,法律服務初看是一個行業,但其實里邊是360行,因為需要做太多的精細化劃分,復雜性程度非常高,不擁抱行業、不尊重以行業為核心的事實,新技術的發展沒有明天;同樣,作為行業里面的從業者,我們也需要去擁抱新技術,現有的新技術還談不上對法律服務市場的顛覆,但沖擊是有的,尤其是對復雜程度比較低的法律服務工作。
與其擔心律師被新技術搶了飯碗,不如思考新技術趨勢之下律師應該盡快做哪些準備: 首先,未來律師會更加講究專業化,這是不可避免的,新技術的發展會更快推動這個趨勢。在信息更為對稱的情景下,律師應更主動思考: 我精力有限,我要我有限的精力放在能夠不斷給自己增加競爭門檻的專業能力提升上,所以我不斷地在專業化上面進行投入。第二,推動我們去更多思考律師事務所管理模式、律師合作模式。我感覺后續可能會逐步面臨這個問題。當新技術產品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是一體化的管理模式或是緊密、規范的合作模式,事務所在發揮新技術優勢時將事半功倍,團隊之間非常流暢的合作模式也會有效發揮新技術的功效,提升競爭優勢。
從這些角度來看,新技術對律師行業發展有積極意義,我們需要刻不容緩地去深入思考個人、事務所應如何應對。
莊毅雄:第一,案例數據分析等工具類產品會對律師帶來很大的幫助。通過這些工具,律師可以很方便歸納爭議焦點、了解審判口徑,以提升律師業務能力。
第二,法律電商類產品可以幫助律師帶來更多案源??蛻粽也坏胶寐蓭?,律師找不到對口案源,一直是供需雙方的痛點,而法律電商產品可以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第三,人工智能產品肯定會對律師帶來很大的變化。那些標準化、流程化的法律服務勢必會被人工智能所逐漸取代,但是那些個性化、訂制化的法律服務反而會更受市場歡迎。對于律師來說,在這一變革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迎合市場需求、提升法律服務水平。而這些產品的推出改變了我們傳統律師業務方法,說不定新的模式會對律師業務帶來一次很大的突破。
史宇航:那我就先說具體期待吧,我是比較期待在未來兩到三年內能夠看到一款產品可以對部分領域的法律問題實現信息收集、案情分析、結果輸出的自動化工作。因為現在我已經看到了新聞行業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自動寫稿的機器人,我期待這樣的技術能夠盡早用到法律行業中。
法律人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我的建議是可以抽空學習編程。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就像我們在學校會學習物理、化學,并不一定是意味著我們以后一定會成為化學家、設計橋梁或發射衛星。學習這些課程的原因可能就是說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學習編程也不是為了讓法律人都成為程序員,而讓我們更好地去理解人工智能這樣的計算機技術的運作基礎,理解計算機與互聯網所構成的空間是怎么樣構成的。
祝躍光:我的觀點首先是:紅旗不倒做好自己,彩旗飄飄為我所用。歸根到底,法律服務的專業性還是第一位的、產品是最重要的。這就有點像小米和蘋果一樣的,蘋果就是這幾種產品,你愛買不買,但是它確實好,確實過硬。你小米非常精于營銷是吧?你饑渴營銷、網絡營銷玩到極致后明顯后勁不足,差就差在專業性和產品上。法律服務的傳統模式、經典模式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還會是主流,人工智能支流,要立足于主流緊密關注支流運用支流,不能忽視它的存在,扛好自己的紅旗,讓彩旗同向飄揚相向而行為我所用。
第二,當真的智能化之后,人工更會顯得可貴,因為法律服務業本身是知識密集型的,智慧專業性很強。就像標準化流水線生產的產品價值是打折扣的。奢侈品里面最貴的還是愛馬仕,雖然沒有能夠做到全部手工,但是還保留了相當程度的手工制作,汽車里面賓利號稱是純手工打造的,所以它售價居高不下卻廣受追捧。所以在標準化的流水線一旦普及了以后,反而人工會顯得更加可貴。因此,對我們最明智的選擇就是提升我們人工的價值,讓自己變強,將產品做好,把服務做優,這才是王道,正所謂“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
趙強:各位,今天我們關于“人工智能會搶律師的飯碗”的頭腦風暴討論,碰撞出了眾多思想的火花,不論人工智能是大家的好伙伴,還是我們律師的挑戰者、競爭者。未來,就讓我們勇敢地去迎接它、面對它吧。
再次謝謝各位嘉賓!
(本文內容根據錄音整理,系嘉賓個人觀點)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