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高清成人免费视频,日日碰日日摸,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免费观看在线黄色网,国产成人97精品免费看片,综合色在线视频

申請實習證 兩公律師轉社會律師申請 注銷人員證明申請入口 結業人員實習鑒定表申請入口 網上投稿 《上海律師》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律師文化 >> 上海律師 >> 2025 >> 2025年第04期
《上海律師》編委會

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辦:上海市律師協會
編 輯:《上海律師》編輯部
編輯委員會主任:邵萬權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張鵬峰    

                  廖明濤  黃寧寧   

                  陸   胤   韓   璐  

                  金冰一   聶衛東    

                  徐宗新   曹志龍   

                  屠   磊    唐   潔     

                  潘   瑜           

編  委   會:李華平   胡   婧   

                  張逸瑞   趙亮波 
                  王夏青   趙   秦    

                  祝筱青   儲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閆   艷   應朝陽
                  陳志華   周   憶    

                  徐巧月   翁冠星 

                  黃培明   李維世   

                   吳月琴    黃   東

                  曾    濤
主       編: 韓   璐  
副  主  編:譚    芳  曹   頻    
責任編輯:王鳳梅  
攝影記者:曹申星  
美術編輯:高春光  
編       務:許 倩  

編輯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號均瑤國際廣場 33 樓
電 話:021-64030000
傳 真:021-64185837
投稿郵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網上投稿系統:
http://www.aineast.com/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師協會網址(東方律師網)
www.aineast.com
上海市連續性內部資料準印證(K 第 272 號)
本刊所用圖片如未署名的,請作者與本刊編輯部聯系


企業綠色知識產權運營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法律分析

2025年第04期    作者:邢程    閱讀 120 次

實現“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不僅是一場能源結構的深刻變革,也是一次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綠色技術、減污降碳技術、低碳技術、節能技術等的創新與應用是關鍵驅動力,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為這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本文就企業如何有效運營綠色知識產權進行分析,以期為企業綠色轉型保駕護航,在國際和國內的變局中發揮綠色技術的最大價值。

一、綠色知識產權的概念及發展現狀

(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提出“IPC Green Inventory”(綠色專利),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綠色低碳技術”和“綠色技術”

“綠色低碳技術”于2022年提出,包括主要通過傳統能源清潔利用、節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等實現減碳、零碳和負碳效果的有關技術,不包括減污、資源循環利用等起到降碳協同效果的綠色技術。“綠色技術”于2023年提出,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包括傳統能源清潔利用、新能源利用、節能增效、溫室氣體捕集利用封存、循環利用、環保材料、污染治理、綠色交通、綠色農業林業和綠色建筑等有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技術。

上述技術體系均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等重大戰略決策,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的通知》(國發〔2021〕20號)的部署要求,圍繞“雙碳”目標,以國際專利分類體系為基礎,明確相應技術專利的統計監測依據,促進相關專利的國際交流和轉移轉化,推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動綠色轉型而編制。

(二)在綠色專利、綠色低碳專利領域,中國的授權專利量、吸引國外專利申請量在國際上都具優勢,但綠色專利海外布局仍顯薄弱

目前,綠色專利主要集中在替代能源生產、節能、廢物管理三大方面,約占專利總數的75%,有關核能發電的專利數量相對較少,占專利總數不足1%。綠色低碳專利主要集中在電化學儲能、節電技術、太陽能三個領域,即節能與能量回收、清潔能源、儲能技術三大板塊,地熱能、海洋能和其他溫室氣體減排相關的專利數量非常少。

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在氫能、儲能、節電技術、節油技術等領域的專利數量快速增長,電化學儲能成為全球綠色低碳專利創新焦點,氫能成為最受關注的清潔能源,全球的化石能源降碳技術專利增量主要由中國貢獻。同時,我國綠色專利的海外布局仍顯薄弱,與美日歐尚存在一定差距。

二、綠色知識產權運營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依據

(一)以憲法為綱領,以法律為指引,以政策為驅動,推動綠色知識產權發展

1. 在法律層面,以憲法為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18)》將“生態文明建設”正式寫入國家根本法,確立了綠色發展的憲法地位,為相關法律體系建設提供了最高位階的法理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條明確了綠色原則;環境法領域也有專門立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雖未設立綠色技術專門條款,但通過專利優先審查等制度對綠色技術實施差異化保護。

2. 在政策層面,多部門多舉措

首先,在“雙碳”戰略部署上,2021年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在綠色發展總體規劃上,2021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2023年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其次,在技術轉化支持上,出臺了《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國家綠色低碳先進技術成果目錄》及其技術清單說明;在產業引導規范上,出臺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年版)》。最后,在知識產權專項上,2021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的通知》,2022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2023—2025年)》。

有關政策特別提出了強化綠色技術產權服務保護:提高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專利、商標審查業務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智能化技術運用,提高審查效能,縮短審查周期;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進一步強化快速預審、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的“一站式”知識產權綜合保護,為綠色技術產業提供知識產權服務支撐等;加強綠色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組織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專項行動,加大對綠色技術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

(二)積極運用綠色法律法規政策,提升綠色知識產權運營,加強企業的海內外布局

1. 運用多種專利審查模式

2023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明確,運用多種審查模式,助力綠色低碳技術和未來產業領域專利申請獲權;《專利優先審查管理辦法》涉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國家重點發展產業;《發明專利申請優先審查管理辦法》除涉及上述技術領域外,還包括低碳技術、節約資源等有助于綠色發展的重要專利申請。通過多種專利審查制度,企業可以大大縮短發明專利申請審批時間,也可在復審、無效宣告程序中申請優先審查。同時,企業可以盡快獲得權利認定并使權利盡早趨于穩定,也能決定綠色技術商業化開發和利用的速度,這將直接影響到綠色技術的創新熱情與成果轉化效率。

2. 搭建專利池及專利開源

最初設立的專利制度是一種壟斷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復雜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發現壟斷式的專利制度不再完全適應技術的發展,進而逐漸嘗試通過互相開放來推動技術發展,形成了專利開源、開放承諾、交叉許可、專利聯盟等合作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課題,技術轉型的復雜性意味著可能需要通過多種專利合作的方式幫助企業發展。比如,京東集團、京東方科技、聯想集團三家單位聯合發起“綠色供應鏈技術共享平臺(專利池)”,首批已入池40件綠色供應鏈相關專利。構建綠色專利池,使多個專利權人達成協議,相互間進行交叉許可或向第三方進行專利許可。專利池有助于消除許可障礙、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專利糾紛,但是也會出現產生壟斷和過高收費等知識產權濫用的問題,并存在專利池內部“搭便車”的問題。因此,無論是推進專利池構建還是外部技術開發者應對專利池時,都需要專業的律師一同參與。

3.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司法領域有可能在涉綠色案件中提高判決標準、完善訴訟證據制度、加大損害賠償力度等,同時也要留意綠色技術有利于公共利益的一面,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強制許可的情形。如案例:在武漢晶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與日本富士化水工業株式會社、華陽電業有限公司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案中,被告制造并使用了與涉案專利方法相配套的煙氣脫硫專利裝置而被認定侵犯了原告的專利權,但火力發電廠配備煙氣脫硫設施符合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和國家產業政策,且供電情況直接影響到地方的經濟和民生,如果責令被告停止使用專利方法還將對環境造成污染。最終,法院平衡權利人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對原告的停止侵害訴訟請求未予支持,而是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相應的使用費。在本案中,法院即以環保政策作為司法裁判的理由。在判決前,專利使用者未經允許使用專利技術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由于使用該技術有利于環境保護,故法院判決專利使用者不停止侵權。判決之后的繼續使用行為可以看作專利權人的非自愿許可,是由法院確定的強制許可。

三、企業綠色知識產權運營中的常見法律策略

(一)運用專利、商業秘密等制度保護企業技術核心競爭力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源于技術,而技術一般通過專利權或者商業秘密加以保護。企業在運營綠色知識產權時,尤其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

1. 加強高質量專利申請

有數據統計,外國來華的綠色專利維持年限基本為9.2年,而中國的綠色專利維持年限基本為6.1年,尤其是以院校名義申請的綠色專利,有近60%都沒有維持超過6年。專利申請需要技術人員與專利撰寫人員進行深入的溝通并撰寫,專利的穩定性差并不意味著專利本身的技術質量差,有可能僅是撰寫的問題。所以,專利申請人應重視專利撰寫,并投入時間和精力與專業代理人進行溝通:既要準確把握技術要點,又要準確掌握法律保護的范圍;同時適度地公開專利的必要技術特征,使權利保護范圍最大化,保留核心技術競爭力。

2. 明確專利權利歸屬

據上海知識產權法院通報,2015—2022年,其共受理技術創新成果權屬糾紛一審民事案件489件,占同期知識產權一審民事案件收案總量的3.75%。如案例:唐某進入P公司擔任技術負責人,工作職責包括廢氣處理、生物洗滌塔的應用開發。在職期間,唐某以其母親的名義申請了名稱為“廢氣生物處理系統”的發明專利,后唐某離職。法院通過判斷“本職工作”的范圍,即涉案專利與發明人任職期間工作的關聯性,最終認定發明專利權歸屬單位。該類案件常因員工擅自將本屬于單位的技術創新成果據為己有、合作研發過程中的違約行為或者技術方案被竊取、抄襲而引起,因此,企業應特別做好權屬約定、員工入職離職管理、商業秘密管理、保密協議簽訂、競業限制約定等工作。

3. 用好專利無效及侵權

目前進入侵權訴訟和專利無效之戰的主要是技術相對成熟的綠色領域,如新能源、光伏、風能等領域。如案例:寧德時代訴塔菲爾涉動力電池領域專利侵權,索賠1.2億元,判決賠償2300余萬元;上海交大與比亞迪研發的磷酸鐵鋰材料合成等專利遭遇加拿大魁北克省提起侵權訴訟,后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復審,宣告加拿大魁北克的專利無效;韓華新能源對中國晶科能源、隆基股份發起“337調查”,宣稱二者在美進出口和銷售的光伏電池及下游產品侵犯其美國專利;晶科能源針對隆基綠能就光伏相關專利發起了6起訴訟,訴訟地涉及國內與日本、澳大利亞,隆基也分別在美國與山東濟南對晶科能源提起“反攻式”專利侵權之訴。由此可以看出,綠色技術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企業應提前做好專利布局,且在發生競爭時要充分運用好專利無效與侵權訴訟。

4. 提前進行海外布局

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綠色技術專利體系和綠色低碳技術專利體系均與國際綠色專利體系并軌,這將更有利于企業進行國際交流與技術轉化。企業應充分利用國際化契機,促進綠色知識產權“走出去”。企業進行專利海外申請時,可以向單獨國家申請,也可以進行PCT國際專利申請,兩種制度各有利弊。同時,還可以充分運用綠色專利優先審查制度,該制度目前已經在多國實行,其中包括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美國。企業可以借助PPH專利審查高速公路,并入全球綠色專利審查高速公路進行專利申請。涉及技術的進出口時,企業還要特別留意做好進出口審查。同時,可以針對目標國提前做好專利侵權風險分析,避免產品出海產生專利侵權風險。

5. 搭建商業秘密管理體系

企業可以將核心競爭力作為商業秘密進行保護,但必須做到對商業秘密的適當管理,才能在實務中獲得司法的保護,同時降低商業秘密泄露的風險。如案例:某綠色技術秘密案中,簽訂了保密協議和競業限制協議的員工離職后泄露原公司的商業秘密,法院認定該案屬于刑民交叉,最終判處該員工民事賠償100萬元,并處有期徒刑1年。商業秘密泄露多出現于員工離職、技術合作等情形,企業應圍繞價值性、秘密性、保密性三大特性,對自身的商業秘密進行識別,并搭建完善的管理體系進行管理。

(二)運用商標、著作權、反不正當競爭等制度保護企業商業核心競爭力

1. 重視商標的商譽價值

在中國企業將綠色技術推向市場、面向國際的過程中,品牌價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應高度重視商標的海內外布局,并合規地使用商標,通過長期宣傳、推廣、使用,將商標的價值轉化成企業價值。比如,中石化加強海外品牌形象運營,在斯里蘭卡完成5座加油站改造升級;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海外布局商標時,能夠在重點市場、重點類別對重點商標進行布局。但企業也需要留意海外商標搶注問題。

2. 警惕商業不正當競爭

商業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混淆行為、商業賄賂、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商業詆毀、不正當有獎銷售等。目前,綠色技術領域常見的商業不正當競爭行為有虛假宣傳、商業詆毀、侵犯商業秘密等。如案例:在某汽車公司與某技研工業案中,被告多次發送警告信稱原告侵犯其專利權,并擴大發送范圍,向銷售方發送。法院判決認定其構成不正當競爭的商業詆毀,賠償原告1600萬元。企業在遭遇商業詆毀時,可以選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起訴,也可以視情況提起確認不侵權之訴。

3. 發揮著作權保護作用

著作權在綠色知識產權中同樣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計算機程序/軟件和數據庫的知識產權,而這些知識產權可能是突破性技術的一部分。如碳排放監測系統、碳足跡計算軟件等程序代碼可以作為計算機軟件作品申請著作權保護。同時,企業也需留意在人工智能、智能網聯的發展下,自身使用或接入的技術支持、網絡接入服務、數據來源等是否侵犯他人合法權利。

結語

綜上,筆者認為,在“雙碳”目標下,企業綠色轉型是必經之路。特別是在國內碳市場的加速推進以及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推行下,綠色技術的全球發展必將加速。企業應充分利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度,加強綠色知識產權運營,提升專利申請質量,提前布局海外市場,并通過專利池、開源合作等多種模式推動技術轉化。隨著全球綠色發展,綠色知識產權運營將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

邢程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上海律協環境資源與能源專業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實訓中心授課教師

業務方向:環境資源與能源、雙碳、知識產權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