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點事件回顧
橫向壟斷協議是指同一產業并且彼此存在競爭關系的企業之間,為了避免或減少競爭風險,相互達成的排除或者限制市場競爭的協議,也即處于同一經營階段的同業競爭者之間的壟斷協議。橫向壟斷協議作為壟斷行為的一種,受到《反壟斷法》的規制,其行為會使消費者的利益受損。
2017年5月初,中石油歷時五年多終于決定入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至此,廣東省天然氣管網也因此成為國內首個由三桶油共同參股的省級天然氣主干管網,并且每過五年就通過約定供氣量重新調整確定股比。許多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此舉有利于加快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打破天然氣行業壟斷現象。然而此次改革之路究竟是變相壟斷還是反壟斷?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種變相壟斷行為。本文將從法律角度對三桶油共同參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事件進行分析。
二、廣東省天然氣管網成立后的股權變化及運營方式調整
2008年3月,中海油、中石化和粵電集團共同出資、注冊成立了廣東天然氣管網,負責規劃、建設和運營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當時三方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0%、30%和30%。
2011年,廣東天然氣管網由代表廣東省政府的粵電集團相對控股,其股權比例原則上保持不變,其他股東原則上以供廣東氣量為基礎確定持股比例,并建立相應的股權比例調整的機制。
2017年5月初,中石油決定入股廣東天然氣管網,持股比例為23%。中海油為第二大股東;中石油和中石化并列作為第三大股東。粵電集團、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的股比分別為28%、26%、23%、23%。
此次除了中石油加入廣東省天然氣管網導致股權比發生變化,廣東省天然氣管網的運營方式也進行了重大的調整。采用“統籌調配”和“代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統籌調配”是指氣源供應方提供一定比例氣量交由廣東管網統籌銷售并輸送給具備城市燃氣經營權的各地級以上城市燃氣公司,其范圍限定在城鄉居民生活及公用性質用氣。原則上“統籌調配”用氣價格由不同價格天然氣的加權平均價加合理管輸費構成,基本實行同網同價。“代輸”是指廣東管網按照氣源供應方或用戶的要求,提供代輸服務,收取管輸費,其范圍覆蓋全省工商業用氣,實行市場運作。 實現上下游直接對接。“代輸”費由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潤構成,具體價格和費用由省物價局核定。
三、中石油入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究竟是變相壟斷還是反壟斷?
目前,行業內人士多數表示中石油入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的舉動有利于破除壟斷,因為這種形式打破了傳統天然氣市場中統購統銷、壟斷經營,是市場化進程中邁出的重大一步,特別是對用量較大的工商業用戶,逐步破除壟斷,放開管制,實現上下游直接對接交易,是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但在我看來,此舉可能存在變相壟斷之嫌疑。此次,三桶油集體參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的舉動,看似是破除壟斷,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鋪路,但實則可能是換了一種方式的變相壟斷。
(一)三桶油涉嫌橫向壟斷
三桶油在上游市場的壟斷地位形成已久,在上游開采領域,三桶油作為國有巨頭壟斷,自然地在氣源開采等方面占據著天然的壟斷地位,形成了產業鏈的“大壟斷”。現在,省管網也掌握在三桶油手中,三桶油從上游壟斷變成上中下游壟斷。從短期看,此舉可能會導致天然氣價格有所下降,但是從長期角度來看,三桶油此種行為涉嫌橫向壟斷,通過劃分市場的方式,達到壟斷目的。
橫向壟斷協議是指,指具有競爭關系經營者之間達成的壟斷協議。根據《反壟斷法》第十三條 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橫向壟斷協議作為壟斷行為中的一種,是同業競爭者之間的協議。
2013年8月12日,國家發改委布公告稱,國家發改委對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業以及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開出了一份總額為12.354億元的巨額罰單,再次刷新了國家發改委對企業價格壟斷行為處罰的數額最高記錄。從法律角度來看,這八家零部件企業以及四家軸承企業構成了橫向壟斷協議。通過共謀、協商一致的方式固定產品價格,排除或限制相關市場內的競爭,并最終導致消費者利益的受損。
2015年9月10日,廣東省發改委對東風日產壟斷案作出行政處罰,對東風日產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罰款1.233億元,對廣州地區17家經銷商罰款1912萬元。此次高達17家區域經銷商集體受罰,是至今為止汽車反壟斷領域對經銷商處罰的最大規模。從法律角度看,這17家區域經銷商自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廣州區域經銷商在東風日產廣州地區協力會組織下,多次召開會議,達成并實施了固定相關車型價格的壟斷協議,違反了《反壟斷法》第十三條的規定。
由于橫向協議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明顯、對市場競爭干預嚴重以及對消費者損害較大這些特性,因此往往被認定為是最為典型的壟斷行為,在建立了反壟斷法體系的世界各國,橫向協議都是被重點監管的對象。
三桶油作為天然氣上游市場的市場份額絕對占有者,原本在上游市場就存在壟斷行為,現在三桶油共同參與到天然氣中游市場的省管網公司中。對于天然價格真的能事先管控與降低嗎?抑或是打著市場化改革的旗號卻做著變相橫向壟斷的事?
(二)設立省管網公司模式存在壟斷問題
通過設立省管網公司,實現全省一張網,同時也是為了實現天然氣價格改革目標的“管住中間,放開兩頭”,即放開氣源和銷售價格,由市場形成,政府只對屬于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的管網配屬價格進行監管。意圖通過設立省管網公司,通過對省管網公司進行監管,控制管輸費,同時開放上游氣源與下游天然氣終端的市場化競爭,從而降低天然氣價格,實現市場化交易。
但是設立省管網公司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方面,上游供氣單位、省管網公司與下游燃氣公司及直供用戶存在矛盾。上游配套管道已經鋪到市內,但因地方燃氣公司之間因為同省級管網公司之間的矛盾無法同上游氣源企業的管網直接對接,中間仍需省級管網公司鋪設管道連接而產生矛盾。
另一方面,省級管網公司同地方燃氣公司關于城市燃氣管網特許經營之間存在矛盾。因我國實行城市燃氣管網獨家特許經營制度,對于一些大工業用氣項目或工業園區,省管網公司會選擇直供。但是當省管網公司選擇的直供項目在城市燃氣公司特許經營范圍內,則會產生沖突。
上游氣源企業通過長輸管線將氣源運輸到各省市入口處,但是其必須通過中游的省級管網才能將氣源運輸至下游燃氣企業。下游燃氣企業在省級管網上開口獲取氣源。然而部分地方省級管網往往并不長,僅有幾十米,但是因其作為市場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向下游燃氣企業收取高昂的管輸費。給下游燃氣企業造成負擔。偏離了原本希望維護下游燃氣企業合法利益的目的。原本為抗衡上游油氣壟斷巨頭、保護中下游利益的省管網公司,可能會演變為一個新的區域市場壟斷者。
(三)上游氣源向大工業客戶直供對下游市場造成威脅,形成壟斷
如上文所述,《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運營模式方案》中提出的“代輸”模式意指允許上游氣源直接向大工業客戶直供,而作為“中間商”的廣東省管網僅僅收取管輸費。且《方案》中還指出“對于“代輸”氣量,由氣源供應方與各地級以上市城市燃氣公司和其他用戶直接簽訂購銷合同,氣源供應方或用戶與省管網公司簽訂輸送合同。對于城市管網供氣范圍內的大型工商業用戶(可按用氣量界定),可與氣源供應方直接簽訂購銷合同,再分別與省管網公司和本市城市燃氣公司簽訂輸送合同;或直接與本市城市燃氣公司簽訂購銷合同。”
由此可見,省管網公司借“大客戶直供”之名向下游延伸,和擁有特許經營權的城市燃氣公司爭奪區域內利潤最為豐厚的工業大客戶。上游氣源可以直接與大工業客戶簽訂直供的購銷合同,跳過省管網公司與下游的城市燃氣公司無疑對下游市場造成了威脅,大工業客戶使用氣量多,都是“用氣大戶”,現在上游氣源可直接向大工業客戶直供無疑搶奪了原本城市燃氣公司的大客戶,將逐步形成瓜分下游市場的局面。如此一來,下游市場會受到上游和中游市場的控制,三桶油將會形成上中下游全部壟斷的局面,屆時,氣價一定不降反升。用戶和城市燃氣公司都會非常被動。
四、廣東省管網公司股比調整機制實質是三桶油變相進行橫向價格壟斷的手段
根據《廣東省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運營模式方案》中的相關內容,廣東省管網公司由粵電集團相對控股,其股比原則保持不變;其他股東原則上以供廣東氣量為基礎確定股比,并建立相應的股比調整機制。公司股比原則上每五年調整一次,在確保粵電集團相對控股的前提下,按前五年各方進入省主干管網的供氣量總量所占比例為測算基準確定各方股比(粵電集團除外),具體調整方式另行協商;調整股比后由各方與省管網公司簽訂協議,約定未來五年的供氣量不少于作為測算基準年(五年)的供氣量,并設定相應約束條件。
通過供氣量確定股比,聽起來似乎是想讓三桶油之間形成“價格戰”,從而降低氣價。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變相為三桶油共同實施橫向價格壟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外表假象,是進行橫向價格壟斷的手段而已。三桶油之間通過協商定價,共同抬高氣價的方式,實施橫向壟斷行為,并且每過五年就要根據供氣量變化重新確定股比,也是為三桶油之間約定協商瓜分市場提供了機會和理由。
在我看來,不管是采取“統籌調配”還是“代輸”方式,即使上游氣源向下游大工業用戶直供都不可避免的要支付管輸費,而管輸費價格應如何確定?讓我們一起看一下相關文件規定:
2016年10月12日,發改委發布了《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其中對天然氣管輸價格的構成以及監管做了相關規定:
第四條 管道運輸價格實行政府定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制定和調整。
第五條 管道運輸價格管理遵循準許成本、合理收益、公開透明、操作簡便的原則。
第七條 管道運輸價格管理原則上以管道運輸企業法人單位為管理對象。油氣田周過管網可視同為獨立法人單位,實行單獨管理。
第八條 管道運輸價格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制定,即通過核定管道運輸企業的準許成本,監管準許收益,考慮稅收等因素確定年度準許總收入,核定管道運輸價格。
第九條管道運輸企業的管道運輸業務年度準許總收入由準許成本、準許收益以及稅費組成。其中:
(一)準許成本即定價成本,包括折舊及攤銷費、運行維護費,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通過成本監審核定。
(二)準許收益按有效資產乘以準許收益率計算確定。有效資產指管道運輸企業投入、與輸氣業務相關的可計提收益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凈值、無形資產凈值和營運資本,不含政府無償投入、政府補助、社會無償投入形成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儲氣庫、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資產,以及從管道運輸企業分離出去的輔業、多種經營等資產。
固定資產凈值和無形資產凈值通過成本監審確定’營運資本按運行維護費的20%確定。
準許收益率按管道負荷率(實際輸氣量除以設計輸氣能力)不低于75%取得稅后全投資收益率8%的原則確定。
(三)稅費包括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等。
第十條管道運價率按管道運輸企業年度準許總收入除以年度總周轉量計算確定。總周轉量為管道運輸企業擁有的所有天然氣管道周轉量之和。
單條管道周轉量=管道實際運輸氣量×平均運輸距離
管道實際運輸氣量為出口氣量或委托運輸氣量。管道負荷率低于75%的,按75%負荷率對應的氣量計算確定管道運價率。
第十一條管道運輸企業根據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本公司管道運價率,以及天然氣入口與出口(以城市為單位)的運輸距離,測算確定本公司不同管道的具體運輸價格,并形成本公司管道運輸具體價格表。
管道運輸企業從同一入口通過兩條及以上管道向同一出口供氣的,根據運輸氣量加權平均確定統一的價格。呈環狀結構、難以確定入口與出口距離的輸氣管道,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核定企業年度準許總收入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確定管道運輸價格形式,實行同網同價,也可按距離或區域確定價格。
第十五條管道運輸價格的制定和調整,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主動實施,也可由管道運輸企業向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提出建議。新成立管道運輸企業投產運行前,應主動向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提出定價建議。
第十六條 管道運輸企業可直接向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報送定調價建議,或通過控股母公司、注冊地所在省級價格主管部門向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報送定調價建議。
第十七條管道運輸企業應在每年6月1日前,按照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管道運輸成本價格信息編制和報送規范的要求,向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報送投資、收入、成本等相關信息和材料。
由此可見,《辦法》制定了一個科學、體系化的長途天然氣管輸成本核算規則以及長途天然氣管輸價格調整的長效機制,特別是長途天然氣管輸價的獨立核算,為將來政府監管自然壟斷環節提供了基本規則。無論天然氣管道將來如何獨立,業務分開、法人分開還是財務獨立,獨立核算是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工作。但《辦法》對天然氣長途管輸價的漲跌影響很難一概而論。三桶油入股廣東省管網可以通過調整管輸費排斥競爭者,不僅能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也能抵消省管網向社會開放的壓力。
五、總結
綜上所述,三桶油共同參股廣東省天然氣管網,從表面看能夠形成多家競爭機制,擴大中石油下游客戶群,在一定程度上,有破除壟斷的作用;但在我看來,實際上這不過是掩飾三桶油進行橫向價格壟斷的假象。從原本在上游市場占據絕對壟斷地位,到如今共同參股廣東省管網可能導致中游市場的壟斷,繼而通過大工業客戶直供占據下游市場份額,搶奪城市燃氣公司的大客戶導致下游市場的壟斷。這一步步棋都不可避免的表現出三桶油未來形成壟斷的趨勢,對于用氣方以及城市燃氣公司來說,氣價不降反升,看似“美好”的改革措施可能會使其遭受巨大的沖擊。此次,三桶油共同參股廣東省管網是打著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鋪路的旗號進行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若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其弊端遲早會顯露出來,到那時,如何破除這樣全面壟斷的局面,我不禁為此感到擔憂,具體后續會如何運行發展,也讓我們靜觀其變,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