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高清成人免费视频,日日碰日日摸,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免费观看在线黄色网,国产成人97精品免费看片,综合色在线视频

申請實習證 兩公律師轉社會律師申請 注銷人員證明申請入口 結業人員實習鑒定表申請入口 網上投稿 《上海律師》 ENGLISH
當前位置: 首頁 >> 行業資訊 >> 法治聚焦 >> 法界

法界

金融消費者權益面臨諸多侵害 立法短板亟待補齊

來源:法制日報     日期:2012-01-06         閱讀:3,761次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表示,2012年商業銀行亂收費行為將成為整治重點,包括銀行貸款過程中捆綁收費、強制收費、只收費不服務以及其他各種明令禁止的收費問題。

對于發改委的上述表態,北京聯合大學副教授趙承壽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銀行亂收費等問題暴露出我國金融消費者面臨的弱勢地位以及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的滯后。”

金融消費者權益面臨諸多侵害

“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主要涉及到金融機構單方面收取額外費用和合同約定以外的附加費用、在營銷金融產品和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進行不實宣傳、向普通消費者推薦高風險金融產品、風險信息披露不充分、消費歧視、金融交易的資金安全保障存在漏洞等問題。”趙承壽認為,這些行為對金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知情權、平等消費權、消費安全保障權和金融隱私權構成侵害。

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金融機構相對于普通金融消費者而言,在金融交易中往往處于強勢地位,存在利用價格聯盟、格式合同及保留條款解釋權侵犯金融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的可能。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河南省淮陽縣居民王鵬曾在中信銀行申請辦理信用卡后透支消費,由于失去收入來源而陷入還款危機。當王鵬發現透支1.5萬元,幾個月的利息高達3000多元時,他便放棄還款。沒想到3年之后這筆透支款翻了14倍,最后本金、利息、復利和滯納金累計達到20余萬元。最后,王鵬被追究信用卡詐騙罪,在家人代償3萬元后,因犯罪情節輕微,被免于刑事處罰。

“王鵬雖然存在惡意透支行為,但銀行單方面規定的復利和滯納金明顯存在不公平交易的嫌疑。”趙承壽認為,其他諸如ATM同城跨行取款手續費、借記卡年費、異地取款授予費、零鈔清點費以及證券公司的各種服務性收費等關系日常生活的金融服務中,金融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一些“不合理”條款,本質上也屬于侵害金融消費者公平交易權的行為。

據了解,銀行在銷售一些復雜的金融產品時,往往會夸大產品的投資收益,甚至對預期的利益作虛假陳述,導致普通金融消費者無法理解或容易忽視其中所蘊含的難以承受的風險,讓消費者作出錯誤選擇,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

記者了解到,民生銀行曾向普通投資者發行了一款投資于霸菱香港中國(歐元)的“港基直通車”QDII理財產品,半年后該款理財產品因凈值下跌超過50%而被提前清盤,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

國際知名金融咨詢機構銀率網在2011年11月公布的一份銀行測評報告顯示,24.79%的用戶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有過被誤導的經歷。從誤導原因來看,銀行業務人員出于業績考核及自身利益的考慮,夸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誤導現象的痼疾,占比16.67%,排在首位。

“對于某些復雜的金融創新產品而言,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沒有成熟的投資者,向普通金融消費者營銷這類產品,即使不算是一種掠奪,也是引導其進行不顧后果的投機。”有專業人士說。

平等消費權受侵害也是我國金融消費者面臨的普遍問題。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近年來,金融機構開始提供差異化服務,為資金大戶提供的服務水平遠遠高于普通客戶,普通客戶需要排隊等候,大額理財客戶和金融消費者則可以不必排隊享受優先服務,這種情形在銀行十分普遍。在消費信貸領域,銀行對所謂的優質客戶提供各種優惠服務,而急需信貸支持的普通消費者則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或根本得不到信貸支持。

誰為金融交易安全漏洞埋單

近日,網絡曝出國內多家銀行的客戶數據信息被外泄。盡管銀行方面很快給予了否認,但這一場“虛驚”敲響了金融交易安全的警鐘。

近年來,由于網絡和電子銀行業務的快速發展,在提高交易效率和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極大便利的同時,金融交易電子化存在的交易安全漏洞所引發的糾紛大量增加。而相關的法律對這種交易安全的責任分配不清,使得金融消費者的安全消費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現代金融工具雖然有利于金融消費者接近金融的便利,但金融機構是開發金融工具的主導者和最大受益人,理應承擔金融工具的消費安全責任,彌補電子金融交易的安全漏洞。也就是說,金融機構負有向金融產品的消費者提供安全消費工具的義務,不得把存在安全隱患的金融工具提供給金融消費者,否則在不能證明金融消費者有主觀過錯的情況下,金融消費者在利用存在安全隱患的金融工具時,金融財產受到損失的,應當由金融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此外,金融消費者的隱私權保護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

“金融隱私權具有財產權屬性,金融隱私指向的是具有財產利益的信息,以信用信息為核心,包括信息所有人的經濟與財產狀況、市場交易方式狀況方面的信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可以使金融業者了解消費者資產狀況、信用等級、投資偏好、潛在需求等,成為其經營決策的依據,通過掌握隱私信息,爭取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因此,侵害金融隱私權存在強大的經濟動因。”趙承壽說。

金融消費法治環境亟待完善

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尚沒有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的專門立法,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遠不能適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特殊需要。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的一些專門立法,雖然也有一些針對本行業特點的保護消費者的原則性規定,但這些立法的宗旨始終在于本行業的穩定和提高金融市場效率方面,對金融消費者的概念都沒有統一,金融消費者保護最多只具有從屬意義。如在證券法、銀行法、保險法、信托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基本的金融立法中,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定普遍顯得模糊而且原則化,不易操作。再以銀行業相關立法為例,商業銀行法第三章只有5條規定了對存款人保護的原則。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一條中有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的規定,但是在第三章“監督管理職責”中卻沒有關于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特別規定。

“各金融監管部門出臺的一些規章雖然與金融立法相比,內容相對具體,但是,有的規章與上位法沖突,或者是同等效力的規章之間相互重疊交叉。例如,券商集合理財和信托公司的集合理財是十分相似的兩類業務,卻要分別適用《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和《信托公司資金信托業務管理辦法》的規定,形成代理關系和信托關系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接受證監會與銀監會兩個不同監管部門規章的調整。”趙承壽說,從行業自律與消費者協會的角度對金融消費者保護方面來看,金融系統的各行業協會很大程度上是本行業金融機構的俱樂部,除非對之進行徹底改造,否則它們無心、無力、且不可能承擔保護金融消費者的重任。而全國性的消費者協會囿于金融系統的自我保護和抵制,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也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性保護。

有專家認為,另一方面,從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司法保護來看,一些金融消費者在認為自身的權利受到侵害提起訴訟時,法院經常會以缺乏可適用的法律為由而不予受理,導致金融消費者起訴無門。

對此,有業內專家建議,在制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專門立法問題上,首先需要轉變觀念,摒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僅適用于生活消費的固有觀念,把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和符合規定條件的合格投資者以外的參與金融活動的市場主體均界定為金融消費者,并從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則出發,針對金融活動的特點,規定金融活動中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對金融消費者采取傾斜性保護原則。此外,還應充分發揮司法審判的能動性,加大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司法保護力度,這些措施對金融消費者保護來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版權聲明] 滬ICP備17030485號-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7129號

技術服務:上海同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電話: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術支持郵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師協會版權所有 ?2017-2024